杨方配资

《经济日报》人物版面头条报道江铜全国劳模黄发明 发布时间:2022-11-15     浏览量:20365     来源:    作者:    【字体:大号 小号

11月12日,《经济日报》人物版头条刊发人物通讯,报道全国劳模、德兴铜矿采矿场电焊工黄发明,介绍了他30多年来潜心钻研电焊技术,不断创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焊王”的故事。

原标题: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人黄发明——

破解矿场设备“疑难杂症”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兴铜矿采矿场铲装工段综合组电焊工黄发明的工作比较特殊:专门负责为矿场设备“望闻问切”。3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积极创新,无数次破解大型设备“疑难杂症”,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业内知名的“🎶焊王”。

笃定初心

1989年,17岁的黄发明被选送到江苏镇江船舶学院焊接专业学习。毕业后,黄发明被分配到采矿场铲装工段工作。ꦆ工🤪作第一天,就闹了大笑话:上午师傅让开电焊机,开错了方向,将把手拨断了;下午割铁板,又不会用割枪……

“学院里学到的是理论知识,到了实际操作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学习。”黄发明说。对标矿场的老师傅,黄发明努力学习电焊技术。෴每天中午👍,他利用午休时间独自琢磨;下班后,他仍蹲在车间练个不停;一出任务,他就抓住一切时机多看、多学、多问、多练,几年下来,笔记记了十几本。

圆的、扁的、方的、多边形的……散落在检修现场的各种不同材质🐻、奇形怪状的边角💟料,塞满了他的工具箱,成了他的“宝贝”,一有机会,黄发明就拿它们练手。“看到两块角料严丝合缝地‘咬’在一起,很有成就感。”他说。

为了把仰焊的动作练规范,整整1个月,他规定自己每天保持焊姿、苦练1小时,累得吃饭时手都拿不稳筷子。

基础焊接工作枯燥无味,但黄发明却没有因此懈怠,反而在枯燥的🔴工作中发现了乐趣。他经常琢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补足焊接漏洞?能不能采用其他焊接方式?解决难题,成为推动黄发明前进的ꦐ动力。

“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将它做到极致。”带着这份初心,经过长期磨练,黄发明不仅掌握了特殊焊缝的技术要领,还掌握了手弧焊、CO2焊、TIG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各式焊姿样样精通。

1999年,维修班竞选班组长,组员们一致推选资历尚浅但勤学善思的黄发明担任组长。“论实力,我真担不起。”要给矿山一流的设备做“手术”,没有一流的技术怎么行!从此,黄发明就把自己“焊”在了矿山现🔯场,正式开启了他的“追光路”。

黄发明-2(张伟峰 摄).jpg

冬天的露天采区,没有遮拦,风吹在脸上像针扎,手冻得连焊枪都握不住;夏天,矿坑像个大锅,热气散不出,还得穿𝓡上厚厚的防护服,面朝电弧背朝太阳双面烤。

刺眼的电弧、呛人的烟味,汗水像彩墨一样晕染开来……同事开玩笑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定睛一看𓃲,原来是搞电焊的。”

𒅌多年下来,当初学电焊的21位同学,陆续转岗了一大半。黄发明却不为所动,稳稳地拿着电焊枪,一遍遍♔将焊缝焊到最平整、焊到最结实。

敢为人先

欲成匠,先做工。

2007年1月份的采矿场,寒风刺骨。11号电铲作业面上人头攒动,工人们正为电铲回转大齿圈崩掉五齿的罕见故障大伤脑筋。

这个大齿圈价值400万元,如果要更换,光拆卸、安装就得耗时1个月,更让大家头疼的是没有可供更换的部件。11号铲可是主力电铲,怎么耽误得起?

黄发明也在现场。紧要关头,他梳理思路,想出了一种理𝐆论上可行的焊接方法,决定一试。于是,♓他带领组员夜以继日奋战,仅用6天,就完成了修复。

2006年至2014年,ꩵ他先后解决了多个电铲部件开裂等特大复杂焊接问题。主管设备的领导这样评价他:“采矿场‘三大🌊件’修复,没有他焊不了的。”

2010年428日深夜,黄发明被手机铃声惊醒。大山选矿厂运行近20年的7号球磨机突发故障:直径5米多的筒体出料端焊缝处出现了一道长1.6米的裂纹。

修复裂纹,最快的办法是电焊。可这么长的裂纹,没人见过,更没人敢去焊。黄发明心里多少有点犯嘀咕。

修,焊接高温产生应力,筒体不可能不变形,必须想出万全之策;不修,这是一台价值3000万元的设备,每天7500吨的处理量,损失实在太大。

黄发明最后决定试试。整整8天,黄发明泡在球磨机里,他提出了一套可行性方案:改变原有耗时、耗力、耗材的拆装大齿圈惯例,不分解球磨筒体,只拆除磨机衬板,现场使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同时在背面加紫铜垫板补焊,将筒体变形减到最小,最终成功修复筒体裂纹,减少停产损失4000多万元。

同年10月份,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原磨一工段2号球磨机的进料端盖处出现裂纹,他立即制定焊补方案,仅用7天完成了修复。

两次修复,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开创了现🍨场成功修复大型球磨机大范围裂纹的先例。黄发明也因🌼敢做事、会做事、能成事,获得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精细入微

致广大而尽精微。矿山的设备虽然庞大,修复质量却完全靠细节。

♛电铲的勺杆重达数吨,全部采用焊接结构,跨装在电铲悬臂上,为铲斗传递动力。因为受力情况复杂,产生断💧裂或裂纹过长,常常使“勺杆失效”。

原有的《维修手册》内容大多已经不符合实际操作,黄发明带领的攻关小组承担了重新制定合理、灵活焊接🐼工艺手册的任务。

他们把预热温度调到200摄氏度以下,防止出现冷裂与脆化;选择抗裂性能好的低氢焊条预防裂纹……

经过精细入微的调整,1年后,电铲勺杆的年故障台班数降低了40个,经济效益超180万元,他也因此得到一个称号——“黄勺杆”。

常年对电焊技术精益求精,让黄发明练就了“望、闻、问、切”断诊之术。

望,通过观察设备外观色差和变形情况,辨别设备的健康状态,及早预防;闻,听音辨位,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点,早发现、早治疗;问,通过详细查询交接班记录和询问操作工当班情ꦇ况,有的放矢,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切,对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和使用规律研究,切准故障原因,制定详尽的维护保养措施,实施设备健康管理。

“除了精细的技术手法,一个好焊工,还要学会举一反三。”黄发明说。

每一次重大项目结束,他都会沉下心来,撰写心得体会,记录工作步骤。在学好焊接技艺时,他积极学习力学、材料学等相关领域知识,提升焊接工𒀰艺。

匠心传承

从业30余载,黄发明常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好前辈、好工友、ﷺ好企业、好时代。否则,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又能够打上几根钉?

为更好地发挥带头人作用,2017年,黄发明牵头成立“黄发明创新工作室”。

有项目,他就会带着工段骨干现场攻关,制定方案、排兵布阵,为的是培养一批技术工人。

黄发明在劳模工作室授课(丁国玉 摄).jpg

有课题,他就会带☂着创新工作室的组员,从课题制订、课题研究到课题总结,手把手地教,为的是培养更多专家型产业工匠。

“开门”授课,他就会召集矿山训ไ练中心的电焊工,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和心得,制作成幻灯片资料,倾囊相授,为的是技艺代代相传。

在黄发明和业务骨干的努力下,工作室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8项实用型专利获国家授权,22项技术攻关获奖,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黄发明曾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江西省高技能人🌊才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的目标是把自己所学技能传授给身边更多的人,把产品焊接得更加完美。”黄发明说,他感谢这个时代,感受到作为一名产业工人的光荣和自豪,他要用双手和技术,为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刘兴